1、苗种池施用的有机基肥必须是充分腐熟的,且用量要适当;
我对此法有异议:当水温22℃以上时,为安全起见(防治该病)池塘最hao不施肥,至少泥鳅苗下塘后三日内(前三天是集中发生期)宁愿水“瘦”,多加人工饵料以补水生饵料之不足。2、水较浅、水又肥的鳅池在放泥鳅苗前应先加注一定量的新水,以稀释原水体中的气体浓度;
我对此法有异议:加新水实又是加“氧”,“氧”也是气体物质,如有可能,水中的“气”量加大了,反而更加促使“气泡”病发生。
水分层、底发臭、泥鳅偷死这些是长期困扰的养殖难题,根本原因也是水色不稳定。由于水色不稳定,造成溶解氧不足,进而影响水体的物质循环,才会导致以上这些问题的发生,这说明水色不稳定是引发泥鳅病的罪魁祸首。实践证明,持续良好的水色是养里泥鳅成功的基础,要想养好泥鳅首先要养好藻,藻好泥鳅才好。以往我们对不良水色只重视治理,忽视预防,往往是发现水色坏了才去治理,以为只要及时治理,把水色尽快恢复,问题就解决了。
水色不稳定是养泥鳅经常遇到问题,但把这个问题直接与养泥鳅失败联系起来的却不多,这种观念有待转变观念。所谓水色,是指水体中藻类生长状况,水色不稳定是因为藻类不稳定。保持水色稳定,是由我们现在的养泥鳅模式决定,因为现在我们的养泥鳅模式普遍是高密度养殖,这种养殖模式的特点是泥鳅苗投放密度大、有机质多、耗氧大,伴随而来的必然是高污染和多发病,而通过培育足够数量的有益藻类是解决高污染的有效办法。
濮阳县有良水产养殖有限公司
13461616963
中国 濮阳